Chinese Small Wander

學而時習之,不亦悅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?. . .

三 國 演 義   Contents

第一百一十五回

詔班師後主信纔 託屯田姜維避禍

  卻說蜀漢景耀五年,冬十月,大將軍姜維差人連夜修了棧道

整頓軍糧兵器;又於漢中水路調撥船隻。俱己完備,上表奏後主

曰:「臣累出戰,雖未成大功,己挫動魏人心膽;今養兵日久,

不戰則懶,懶則致病。況今軍思效死,將思用命。臣如不勝,當

受死罪。」後主覽表,猶豫未決。譙周出班奏曰:「臣夜觀天文

,見西蜀分野,將星暗而不明。今大將軍又欲出師,此行甚是不

利。陛下可降詔止之。」後主曰:「且看此行若何,果然有失,

卻當阻之。」譙周再三諫勸不從,乃歸家歎息不已,遂推病不出

。卻說姜維臨興兵,乃問廖化曰:「吾今出師,誓欲拻復中原,

當先取何處?」化曰:「連年征伐,軍民不寧;兼魏有鄧艾,足

智多謀,非等閒之輩:將軍猶欲行強為之事-此化所以不敢專也

。」維勃然大怒曰:「昔丞相六出祁山,亦為國也。吾今八次伐

魏,豈為一已之私哉 ?今當先取洮陽。如有逆吾者必斬!」遂留

廖化守漢中,自同諸將提兵三十萬,逕取洮陽而來。早有川口人

報入祁山寨中。時鄧艾正與司馬望談兵,聞知此信,遂令人哨探

。回報蜀兵盡從洮陽而出。司馬望曰:「姜維多計。莫非虛取洮

陽而實來取祁山乎?」鄧艾曰:「今姜維實出洮陽也。」望曰:

「公何以知之?」艾曰:「向者姜維累出吾有糧之地,今洮陽無

糧,維必料吾只守祁山,不守洮陽,故逕取洮陽:如得此城,屯

糧積草,結連羌人,以圖久計耳。」望曰:「若此,如之奈何?

」艾曰:「可盡撤此處之兵,分為兩路去救洮陽:離洮陽一十五

里,有侯河小城,乃洮陽咽喉之地。公引一軍伏於洮陽,偃旗息

鼓,南岸上一片火起,巴山上風飄出一面大旗,上書:「晉鎮南

大將軍杜預」。陸景大驚,欲上岸逃命,被晉將張尚馬到斬之。

伍延見各軍皆敗,乃棄城走,被伏兵捉住,縛見杜預。預曰:「

留之無用!」叱令武士斬之-遂得江陵。於是沅、湘一帶,直抵

廣州諸群,守令皆望風齊印而降。預令人持節安撫,秋毫無犯,

遂進兵攻武昌。武昌亦降。杜預軍威大振,遂大會諸將,共議取

建業之策。胡奮曰:「百年之寇,未可盡服。方今春水泛漲,難

以久住。可俟來春,更為大舉。」預曰:「昔樂毅濟西一戰而併

強齊;今兵威大振,如破竹之勢,數節之後,皆迎刃而解,無復

有著手處也。」遂馳檄約會諸將,一齊進兵,攻取建業。



  時龍驤將軍王濬率水兵順流而。前哨報說:「吳人造鐵索,

沿江橫截;又以鐵錐置於水中為準備。」濬大笑,遂造大筏數十

萬,上縛草為人,披甲執仗,主於餘圍,順水攻下。吳兵見之,

以為活人,望風先走。暗錐著筏,盡提而去。又於筏上作大炬,

長十餘丈,大十餘圍,以麻油灌之,但遇鐵索,燃炬燒之,須臾

皆斷。兩路從大江而來,所到之處,無不克勝。卻說東吳丞相張

悌,令左將軍枕瑩、右將軍諸葛靚,來迎晉兵。瑩謂靚曰:「上

流諸軍不作隄防,吾料晉軍必至此,宜盡力以敵之。若幸得勝,

江南自安。今渡江與戰,不幸而敗,則大事去矣。」靚曰:「公

言是也。」言未畢,人晉兵順流而下,勢不可當。二人大驚,慌

來見張悌商議。靚謂悌曰:「東吳危矣,何不遁去?」悌垂泣曰

:「吳之將亡,賢愚共知;今若君臣皆降,無一人死於國難,不

亦辱乎?」諸靚亦垂泣而去。張悌與沈瑩揮兵抵敵,晉兵一齊圍

之。周旨首先殺入吳營。張悌獨奮力搏戰,死於亂軍之中。沈瑩

被周旨所殺。吳丘四散敗走。後人有詩讚張悌曰:

		杜預巴山見大旗,江東張悌死忠時。己拼王氣

                南中盡,不忍偷生負所知。



	卻說晉兵克了牛渚,王濬遣人馳捷音。晉主炎聞知大喜

。賈充奏曰:「吾兵久勞於外,不服木土,必生疾病。宜召軍還

,再作後圖。」張華曰:「今大兵己入其巢,吳人膽落,不出一

月,孫皓必擒矣。若輕召。,還前功盡廢,誠可惜也。」晉主未

及應,賈充叱華曰:「汝不省天時地利,欲妄邀功勣,困弊士卒

,雖斬汝不足謝天下!」炎曰:「此是朕意,華但與朕同耳,

何必爭辯?」忽報杜預馳表到。晉主視表,亦言宜進兵之意。晉主遂不復疑,竟下征進之命。

王濬等奉了晉主之命,水陸並進,風雷鼓動吳人望旗而降。吳王皓聞之,大驚失色。諸臣告曰:

「北兵日近,江南軍民 不戰而降,將如之何?」皓曰:「何故不戰?」眾對曰:「今日之禍,

岑昏之罪,請陛下誅之。臣等出城決一死戰。」皓曰:「量一中貴,何能誤國?」眾大叫曰:

「陛下豈不見蜀之黃皓乎!」遂不待吳主之命,一齊擁入宮中,碎割岑昏,啖其肉陶。濬奏曰:

「臣領戰船皆小,願得二萬兵乘大船以戰,自足破之。」皓從其言,遂撥御林諸軍與陶濬上流

迎敵。前將軍張象,率水兵下江迎敵。二人部兵正行,不想西北風大起,吳兵旗幟,皆不能立,

盡倒豎於舟中;兵各不肯下船,四散奔走,只有張象數十軍待敵。

	卻說晉將王濬,揚帆而行,過三山,舟師曰:「風波甚急,船王能行;且待風勢少息行之。」

濬大怒,拔劍叱之曰:「吾日下欲取石頭城,何言住耶!」遂擂鼓大進。吳將張象引從軍請降。

濬曰「若是真降,便為前部立功。」象回本船,直至石頭城下,叫開城門,接入晉兵,孫皓聞

晉兵己入城,欲自刎。中書令胡沖、光祿勳薛瑩奏曰:「陛下何不效安槳公劉禪乎?」皓從之,

亦輿櫬自縛,率諸文武,詣王濬軍前歸降。濬釋其縛,焚其櫬,以王禮待之。唐人有詩歎曰:

		西晉樓船下益州,金陵王黯然收。千尋鐵鎖沉江底,一片降旗出石頭。人世幾回傷往事,

		山形依舊枕寒流。今逢四海為家日,故疊蕭蕭萩萩。

於是東吳四川八十三里郡,三百一十三縣,戶口五十二萬二千,兵二十三萬,男女老幼二百三

十萬,米穀二百八十萬斛,舟船五千餘艘,後宮五千餘人,皆歸大晉。大事己定,出榜安民,

盡封府庫倉廩。次日,杜預亦至,大犒三軍,開倉賑濟吳民。於是吳民安堵。惟有建平太守吾

彥,拒城不下-聞吳亡乃降。王濬上表報捷。朝廷聞吳已平,君臣皆賀上壽。晉主執盃流涕曰:

「此羊太傳之功也,惜其不親見之耳!」驃騎將軍秀退朝,向南而哭曰:「昔討逆壯年,以一

校尉創立基業;今孫皓舉江南而棄之!『悠悠蒼天,惑何人哉!』」

	卻說王濬班師,遷吳主皓赴洛陽面君。皓登殿稽首以晉帝。帝賜坐曰:「朕設此座以待卿

久矣。」皓對曰:「臣於南方,亦設此座以陛下。」帝大笑。賈充問皓曰:「聞君在南方,每

鑿人眼目,剝人面皮:此何等耶?」皓曰:「人臣弒君及奸回不忠,則加此刑耳。」充默然甚

愧。帝封皓為歸命侯,子孫封中郎,隨降宰輔皆封列侯。丞相張悌陣亡,封其子孫。封王濬為

輔國大將軍。其餘各加封賞。

	自此三國歸於晉帝司馬炎,為一統之基。此所謂「天下大勢,,合久必分,分久必合」者

也後來後漢皇帝劉禪亡於晉泰始七年,魏主曹奐亡於太安元年,吳主孫皓亡於太康四年,皆善

終,後人有古風一篇以敘其事曰:

		高祖提劍入咸陽,炎炎紅日升扶桑。光武龍興成大統,金烏飛上天中央。哀哉獻帝紹海

宇,紅輪西墜咸池傍!何進無謀中貴亂,涼州董卓居朝堂;王允定計逆黨,李傕郭汜興刀鎗。四方

盜賊如蟻眾,六合奸雄皆鷹揚:孫堅孫策起江左,袁紹袁術興河梁;劉焉父子據巴蜀,劉表軍旅屯

荊襄;張燕張魯霸南鄭,馬騰韓遂守西涼;陶謙張繡瓚,各逞雄占一方。曹操專權居相府,牢籠英

俊用文武;威震天子令諸侯,總貔鎮中土。樓桑玄德本皇孫,義結關張願扶主:東西奔走恨無家,

將寡兵微作羈旅;南陽三顧情何深,臥龍一見分寰宇;先取荊州後取川,霸業王圖在天府;鳴呼三

載逝升遐,白託孤堪痛楚!孔明六出祁山前,願以隻手將天補;何期曆數到此終長星半夜落山塢!

維獨憑氣力高,九伐中原空劬勞;鍾會鄧艾分兵進,漢室江山盡屬曹!丕叡芳髦及奐,司馬又將天

下交;受禪臺前雲霧起,石頭城下無波濤;陳留歸命與安槳,王侯公爵從根苗:紛紛世事無窮盡,

天數茫茫不可逃。鼎足三分己成夢,後人憑弔空牢騷。必開四門,如此如此而行;我卻引一軍伏

侯河--必獲大勝也。」籌畫已定,各各依計而行。只留偏將師纂守祁山寨。

  卻說姜維令夏侯霸為前部,先引一軍逕取洮陽。霸提兵前進,將近洮陽,雍見城上並無一

桿旌旗,鈿門大開。霸心下疑惑,未敢入城,回顧諸將曰:「莫非詐乎?」諸將曰:「眼見得

是空城,只有些小百姓,聽知大將軍兵到,盡棄城而去了。」霸未信,自縱燛於城南視之,只

見後老小無數,皆望西北而逃。霸大曰:「因空城也。」遂當先殺入,餘眾隨後而進。方到甕

城邊,忽然一聲駮響,城上鼓角齊鳴,旄旗遍豎,拽起弔橋。霸大驚曰:「誤中計矣!」慌欲

退時,城上矢石如雨。可憐夏侯霸同五百軍,皆死於城下。後人有詩歎曰:

    大膽姜維妙算長,誰知鄧艾暗隄防。可憐投漢夏霸,頃刻城邊箭下亡。

  司馬望從城內殺出,蜀兵大敗而逃。隨後姜維引應兵到,殺茛司馬望,就傍城下寨。維聞

夏侯霸射死,嗟傷不已。是夜二更,鄧艾自侯河城內,暗引一軍潛地殺入蜀寨。蜀兵大亂,姜

維禁止不住。城上鼓角喧天,司馬望引兵殺出。兩下夾攻,蜀兵大敗。維左衡右突,死戰得脫,

退二十餘里下寨。蜀兵兩番敗走之後,心中搖動。維與諸將曰:「勝敗乃兵家之常。今雖損兵

折將,不足為憂。成敗之事,在此一舉。汝等始終勿改。如有言退者立斬。」張翼進曰:「魏

兵皆在此處,祁山必然空虛。將軍整兵與鄧艾交鋒,攻打洮陽、侯河;某引一軍取祁山。取了

祁山九寨,便驅兵向長安:此為上計。」

	維從之,即令張翼引後軍逕取祁山。維自引兵到侯河搦鄧艾交戰。艾引軍出迎。兩軍對圓,

二人交鋒數十餘合,不分勝負,各收兵回寨。次日,姜維又引兵挑戰,鄧艾按兵不出。姜維令

軍辱罵,鄧艾尋曰:「蜀人被吾大殺一陣,全然不退,連日反來搦戰:必分兵去襲祁山寨也。

守寨將纂,兵少智寡,必然敗矣。吾當親往救之。」乃喚子鄧忠分付曰:「汝用心守把此處,

任他搦戰,卻勿輕出。吾今夜引兵去祁山救應。」是夜二更,姜維正在寨中設計,忽聽得寨外

喊聲震地,鼓角喧天:人報鄧艾引三千精兵夜戰,諸將欲出。維止之曰:「勿得妄動。」原來

鄧艾引兵至蜀寨前哨探了一遍,乘勢去救祁山。鄧忠自入城去了。姜維喚諸將曰:「鄧艾虛作

夜戰之勢,必然去救祁山寨矣。」乃喚傅僉付曰:「汝守此寨,勿輕與敵。」噣畢,維自引三

千兵來助張翼。

	卻說張翼正到祁山攻打,守寨將師纂兵少,支持不住。看看待破,忽然鄧艾兵至,衝殺了

一陣,蜀兵大敗,把張翼隔在山後,絕了歸路。正慌急之間,忽然聽的喊聲大震,鼓角喧天,

只見魏兵紛紛倒退。左右報曰:「大將軍姜維伯約殺到。」翼乘勢驅兵相應。兩下夾攻,鄧艾

折了一陣,急退上祁山寨不出。姜維令兵四面攻圍。

	話分兩頭:卻說後主在成都,聽信宦官黃皓之言,又溺於酒色,不理朝政。時有大臣劉琰

妻胡氏,極有顏色;因入宮朝見皇后,后留在宮中, 一月方出。琰疑其妻與後主私通,乃喚

帳下軍人,列於前,將妻綁縛,令每軍以履撻其面數十,幾死復甦。後主聞之大怒,令有司議

劉琰罪。有司議得:卒非撻妻之人,面非受刑之地:合當棄市。遂斬劉琰。自此命婦不許入朝。

然一時官僚以後主荒淫,多有疑怨者。於是賢人漸退,小人日進。時右將軍閻宇,身無寸功;

只因阿附黃皓,遂得重爵;聞姜維統兵在祁山,乃說皓奏後主曰:「姜維屢戰無攻,可命閻宇

代之。」後主從其言,遣使齊詔,召回姜維。維正在祁山攻打寨柵,忽一日三道詔至,宣維班

師。維只得遵命,先令洮陽兵退,次後與張翼徐徐而退。鄧艾在寨中,只聽得一夜鼓角喧天,

不知何意。至平明,人報蜀兵盡退,止留空寨。艾疑有計,不敢追襲。

	姜維逕到漢中,歇住人馬,自與使命入成都見後主。後主一連十日不朝。維心中疑惑。是

日至東華門,遇見秘書郎卻正。維問曰:「天子召維班師,公知其故否?」正笑曰:「大將軍

何尚不知:黃皓欲使閻宇立攻,奏聞朝廷,發詔取回將軍—今聞鄧艾善能用兵,因此寢其事矣。」

維大怒曰:「我必殺此宦豎!」郤正止之曰:「大將軍繼武侯之事,任大職重,豈可造次?倘

若天子不容,反為不美矣。」維謝曰:「先生之言是也。」次日,拜了後主,泣奏曰:「臣困

鄧艾於祁山,陛下連降三詔,召臣回朝,未審聖意為何?」後主默然不語。維又奏曰:「黃皓

奸巧專權,乃靈帝時十常侍也。陛下近則鑒於張讓,遠則鑒於趙高。早殺此人,朝廷自然清平,

中原方可恢復。」後主笑曰:「黃皓乃趨走小臣,縱然專權,亦無能為。昔者董允每切齒恨皓,

朕甚怪之。卿何必介意?」維叩頭奏曰:「陛下今日不殺黃皓,禍不遠也。」後主曰:「『愛

之欲其生,惡之欲其死。』卿何不容一宦官耶?」令近侍於湖山之側,喚出黃皓至亭下,命拜

姜維伏罪。皓哭拜維曰:「某早晚趨侍聖上而已,並不干與國政。將軍休聽外人之言,欲殺某

也。某命係於將軍,惟將軍憐之。」言羅,叩頭流涕。

	維忿忿而出,即往欲正,備將此事告之。正曰:「將軍禍不遠矣。將軍若危,國家隨滅。」

維曰:「先生幸教我以保國安身之策。」正曰:「隴西有一去處,名日沓中:此地極其肥壯。

將軍何不效武侯屯田之事,奏知天子,前去沓中屯田?一者:得麥熟以助軍實;二者,可以盡

圖隴右諸郡;三者,魏人不敢正視漢中;四者,將軍在外掌握兵權,人不能圖,可以避禍:此

乃保國安身之策也,宜早行之。」維大喜,謝曰:「先生金玉之言也。」次日,姜維表奏後主,

求沓中屯田,效武侯之事。後主從之。維遂還漢中,聚諸將曰:「某累出師,因糧不足,未能

成攻。今吾提兵八萬,往沓中種麥屯田,徐圖進取。吾等久戰勞苦,今日斂兵聚穀,退守漢中;

魏兵千里運糧,經涉山嶺,自然疲乏;疲乏必退:那時乘虛追襲,無不勝矣。」遂令胡濟守漢

壽城.王含守樂城,蔣斌守漢城,蔣舒、傅僉同守關隘。分撥已畢,維自引兵八萬,來沓中種

麥,以為久計。

	卻說鄧艾聞姜維在沓中屯田,於路下四十餘營,連絡不絕,如長蛇之勢。艾遂令細作相了

地形,畫成圖本,具表申奏。晉公司馬昭見之,大怒曰:「姜維屢犯中原,不能剿除,是吾心

腹之患也。」賈充曰:「姜維深得孔明傳授,急難退之。須得一智勇之將,往刺殺之,可免動

兵之勞。」從事中郎荀勗曰:「不然:今蜀主劉禪溺於酒色,信用黃皓,大臣皆有避禍之心-

姜維在沓中屯田,正避禍之計也。若令大將伐之,無有不勝,何必用刺客乎?」昭大笑曰:「此

言最善。吾欲伐蜀,誰可為將?」荀勗曰:「鄧艾乃世之退材,更得鍾會為副將,大事成矣。」

昭大喜曰:「此言正合吾意。」乃召鍾會入而問曰:「吾欲令汝為大將,去伐東吳,可乎?」

會曰:「主公之意,本不欲伐吳,實欲伐蜀也。」昭大笑曰:「子誠識吾心也-但卿往伐蜀,

當用何策?」會曰:「某料主公欲伐蜀,已畫圖本在此。」昭展開視之:圖中細載一路安營下

寨屯糧積草之處,從何而進,一一皆有法度。昭看了大喜曰:「真退將也!卿與鄧艾合兵取蜀,

如何?」會曰:「蜀川道廣,非一路可進;使鄧艾分兵各進,可也。」昭遂拜鍾會為鎮西將軍,

假節鉞,都督關中人馬,調遣青、徐、兗、豫、荊、揚等處;一面差人持節令鄧艾為征西將軍,

都督關外隴上,使約期伐蜀。次日,司馬昭於朝外計議此事,前將軍鄧敦曰:「姜維屢犯中原,

我兵折傷甚多;只今守禦,尚自未保,奈何深入山川危險之地,自取禍亂耶?」昭怒曰:「吾

欲興仁義之師,伐無道之主,汝安敢逆吾意?」叱武士推出斬之。須臾,呈鄧敦首級於階下。

眾皆失色。昭曰:「吾自征東以來,息歇六年,治兵繕甲,皆已完備,欲伐吳、蜀久矣。今先

定西蜀,乘順流之勢,水陸並進,併吞東吳:此滅虢取虞之道也。吾料西蜀將士,守成都者八

九萬,守邊境者不過四五萬,姜維屯田者不過六七萬。今吾已令鄧艾引關外隴右之兵十餘萬,

絆住姜維於沓中,使不得東顧;遣鍾會引關中精兵二三十萬,直抵駱谷:三路以襲漢中。蜀主

劉備昏闇,邊城外破,士女內震,其亡可必矣。」眾皆拜服。

  卻說鍾會受了鎮西將軍之印,起兵伐蜀。會恐機謀或洩,卻以伐吳為名,令青、兗、豫、

荊、揚等五處各造大船;又遣唐咨於登、萊等州傍海之處,拘集海船。司馬昭不知其意,遂召

鍾會問之曰;「子從旱路收川,何用造船耶?」會曰:「蜀若聞我兵大進,必求救於東吳也:

故先布聲勢,作伐吳之狀,吳必不敢妄動。一年之內,蜀已破,船已成,而伐吳,豈不順乎?」

昭大喜,選日出師。時魏景元四年,秋七月初三日,鍾會出師。司馬昭送之於城外十里方回。

西曹掾邵悌密謂司馬昭曰:「今主公遣鍾會領十萬兵伐蜀,愚料會志大心高,不可使獨掌大權。」

昭笑曰:「吾豈不知之?」悌曰:「主公既知,何不使人同領其職?」昭言無數語,使邵悌疑

心頓釋。正是:

    方當士馬驅馳日,早識將軍跋扈心。

未知其言若何,且看下文分解。


三國演義  Contents 

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

[ Small Wander - Chinese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