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零三回
上方谷司馬受困 五丈原諸葛禳星
卻說司馬懿被張翼、廖化一陣殺敗,匹馬單鎗,望密林間而走 ,張翼收住後軍,廖化當先追趕看看趕上,懿看慌,遶樹而轉。化一 刀砍去,正砍在樹上 ;及拔出刀時,懿已走出林外。廖化隨後趕出 卻不知去向,但見樹林之東,落下金盔一個,廖化取盔捎在馬上,一 直望東追趕------原來司馬懿把金盔棄於林東,卻反向西走去了 。廖化追了一程,不見蹤跡,奔出谷口,遇見姜維,同回寨見孔明張 嶷早驅木牛流馬到寨。交割已畢,獲糧萬餘石。廖化獻上金盔,錄 為頭功,魏延心中不悅,口出怨言------孔明只做不知。 且說司馬懿逃回寨中,心甚惱悶,忽使命齎詔至,言東吳三路入 寇,朝廷正議命將抵敵,令懿等堅守忽戰。懿受命已畢,深溝高壘, 堅守不出。 卻說曹叡聞孫權分兵三路而來亦起兵三路迎之:命劉劭引兵救 江夏,田豫引兵救襄陽,叡自與滿寵率大軍救合淝。滿寵先引一軍 至巢湖口,望見東岸戰船無數,旌旗整肅。寵入軍中秦魏主曰:c吳 人必輕我遠來,未曾隄備今夜可乘虛劫其水寨必得全勝。d魏主曰 : c汝言正合朕意。d即令驍將張球領五千兵,各帶火具,從湖口攻 之;滿寵引兵五千,從東岸攻之,是夜三更時分,張球、滿龐,各引 軍悄悄望湖口進發將近水寨,一齊吶喊刷殺入。吳兵慌亂,不戰而 走,被魏軍四下舉火,燒毀戰船、糧草、器具不計其數。諸葛瑾率 敗兵逃走沔口。魏兵大勝而回,次日哨軍報知陸遜。遜集諸將議 曰: c吾當作表申奏主上,請撤新城之圍,以兵斷魏軍歸路,吾率眾 攻其前:彼首尾不敵,一鼓可破也。d眾服其言。陸遜即具表,遺一 小校密地齎往新城。小校領命:齎看表文,行至渡口,不期被魏軍 伏路的捉住,解赴軍中見魏主曹叡。叡搜出陸遜表文,覽畢,歎曰: c東吳陸遜,真妙算也許!d遂命將吳卒監下,命劉劭謹防孫權後兵 。 卻說諸葛瑾大敗一陣,又值暑天,人馬多生疾病;乃修書一封,令 人轉達陸遜,議欲撤兵還國。遜看書畢,謂來人曰: c拜上將軍;吾 自有主意。d使者回報諸葛瑾。瑾問: c陸將軍作何舉動? d使者 曰: c但是陸將軍催督眾人於營外種荳菽,自與諸將在轅門射戲。 d瑾大驚,親自往陸遜營中,與遜相見;問曰: c今曹叡親來,兵勢甚 盛都督何以禦之?d遜日: c吾前遣人奏表於主上,不料為敵人所獲 。機謀既洩,彼必知備;與戰無益,不如且退。己差人奉表約主上 緩緩退兵矣。d瑾日: c都督既有此意即宜速退,何又遲延?d遜曰: c吾軍欲退,當徐徐而動。今若便退,魏人必乘勢追趕;此取敗之 道也。足下宜先督船隻詐為拒敵之意,吾悉以人軍向襄陽而進,為 疑敵之計,然後徐徐退歸江東,魏兵自不敢近耳。d瑾依其計,辭遜 歸本營,整頓船隻,預備起行。陸遜整肅部伍,張揚聲勢,望襄陽進 發。早有細作報知魏主,說吳兵已動,須用隄防。魏將聞之,皆要 出戰。魏主素知陸遜之才,諭眾將曰: c陸遜有謀,莫非用誘敵之 計。不可輕進。d眾將乃止。數日後,哨卒報來: c東吳三路兵馬 皆退矣。 d魏主未信,再令人探之,回報果然盡退。魏主曰: c陸 遜用兵,不亞孫、吳-------東南未可平也。d因放諸將,各守險要 ,自引大軍屯合淝,以伺其變。 卻說孔明在祁山,欲為久駐之計,乃令蜀兵與魏民相雜種田:軍 一分,民二分,並不侵犯,魏民皆安心樂業。司馬師入告其父曰: c 蜀兵劫去我許多糧米,今又令蜀兵與我民相雜屯田於渭濱以為久 計:似此真為國家大患。父親何不與孔明約期大戰一場,以決雌雄 ?d懿曰: c吾奉旨堅守不可輕動。d正議間,忽報魏延將看元帥前 日所失金盃,前來罵戰。眾將忿怒,俱欲出戰。懿夭日: c聖人云: 【小不忍則亂大謀】.但堅守為土。d諸將依令不出。魏延辱罵良 久方回。孔明見司馬懿不肯出戰,乃密令馬岱造成木柵,營中掘下 深塹,多積乾柴引火之物;周圍山上,多用柴草虛搭窩鋪,內外皆伏 地雷。置備停當,孔明附耳囑之曰: c可將葫蘆谷後路塞斷,暗伏 兵於谷中。若司馬懿追到,任他入谷,便將地雷乾柴一齊放起火來 。d又令軍士畫舉七星號帶於谷口,夜設七盞明燈於山上,以為暗 號。馬岱受計引兵而去。孔明又喚魏延分付曰: c汝可引五百兵 去魏寨討戰,務要誘司馬懿出戰。不可取勝,只可詐敗。懿必追趕 ,汝卻望七星旗處而入;若是夜間;則望七盞燈處而走。只要引得 司馬懿入葫蘆谷內,吾自有擒之之計。d魏延受計,引兵而去。孔 明又喚高翔分付曰: c汝將木牛流馬或二三十為一群,或四五十為 一群,各裝米糧,於山路往來行走。如魏兵搶去,便是汝之功。d高 翔領計,驅駕木牛流馬去了。孔明將祁山兵一一調去,只推屯田; 分付: c如別兵來戰,只許詐敗;若司馬懿自來,方併力只攻渭南, 斷其歸路。d孔明分撥已畢,自引一軍伒上方谷下營。 且說夏侯惠、夏侯和二人入寨告司馬懿曰: c今蜀兵四散結營, 各處屯田,以為久計;若不趁此時除之,縱令安居日久,深根固蒂, 難以搖動。d懿曰: c此必又是孔明之計。d二人曰: c都督若如此 疑慮,寇敵何時得滅?我兄弟二人,當奮力決一死戰,以報國恩。懿 曰:c既如此,汝二人可分頭出戰。d遂令夏侯惠、夏侯和,各引五 千兵去訖。懿坐待回音。 卻說夏侯惠、夏侯和二人分兵兩路,正行之間,忽見蜀兵驅木牛 流馬而來。二人一齊殺將過去,蜀兵敗奔走,木牛流馬,盡被魏兵 搶獲,解起送司馬懿營中。次日又劫擄得人馬百餘,亦解赴大寨。 懿將解到蜀兵,詰審虛實。蜀兵告曰: c孔明只料都督堅守不出, 盡命我等四散屯田,以為久計------不想卻被擒獲。d懿即將蜀兵 盡皆放回。夏侯和曰: c何不殺之?d懿曰: c量此小卒,殺之無益 。放歸本寨,令說魏將寬厚仁慈,釋彼戰心;此呂蒙取荊州之計也 。d遂傳令今後凡有擒到蜀兵,俱當善之------仍重賞有功將吏。 諸將皆聽令而去。 卻說孔明令高翔佯佯作運糧,驅駕木牛流馬,往來於上方谷內; 夏侯惠等,不時截殺;半月之間,連勝數陣。司馬懿見蜀兵屢敗,心 中歡喜。一日,又擒到蜀兵數十人。懿喚至帳下問曰: c孔明今在 何處?d眾告曰: c諸葛丞相不在祁山,在上方谷西十里下營安住 。今每日運糧屯於上方谷.d懿備細問了,即將眾人放去;乃喚諸將 分付曰: c孔明今不在祁山,在上方谷安營。汝等於明日,可一齊 併力取祁山大寨。吾自引兵來接應。d眾將領命,各各準備出戰。 司馬師曰: c父親何故反欲攻其後?d懿曰: c祁山乃蜀人之根本, 若見我兵攻之,各營必盡來救,我卻取上方谷燒其糧草,使彼首尾 不接;必大敗也。d司馬師拜服。懿即發兵起行,令張虎、樂綝各 引五千兵,在後救應。 且說孔明正在山上望見魏兵或三五千一 行,或一二千一行,隊伍紛紛,前後顧盼,料必來取祁山大寨,乃密 傳今眾將: c若司馬懿自來,汝等便往劫魏寨,奪了渭南。d眾將各 各聽令。 卻說魏兵皆奔祁山寨來,蜀兵四下一齊吶喊奔走,虛作 救應之勢.司馬懿見蜀兵都去救祁山寨,便引二子并中軍護衛人馬 ,殺奔上方谷來。魏延在谷口,只盼司馬懿到來;忽見一枝魏兵殺 到,延縱馬向前視之,正是司馬懿。延大喝曰: c司馬懿休走!d舞 刀相迎。懿挺鎗接戰。不上三回,延撥回馬便走,懿隨後趕來。延 只望七星旗處而走。懿見魏延只一人,軍馬又少,放心追之;令司 馬師在左,司馬昭在右,懿自居中,一齊攻殺將來。魏延引五百兵 皆退入谷中去。懿追到谷口,先令人入谷中哨探。叵報谷內並無 伏兵,山上皆是草房。懿曰:c此必是積糧之所也。d遂大驅士馬, 盡入谷中。懿忽見草房上盡是乾柴,前面魏延已不見了。懿心疑, 謂二子曰: c倘有兵截斷谷口,如之奈何?d言未已,只聽得喊聲大 震,山上一齊丟下火把,燒斷谷口。魏兵奔逃無路。山上火箭射下 ,地雷一齊突出,草房內乾柴都看,刮刮雜雜,火勢沖天。司馬懿驚 得手足無措,乃下馬抱二子大哭曰: c我父子三人皆死於此處矣!d 正哭之間,忽然狂風大作,黑氣漫空,一聲霹靂響處,驟雨傾盆。滿 谷之火,盡皆澆滅:地雷不震,火器無功。司馬懿大喜曰: c不就此 時殺,便待時何!d即引兵奮力衝殺。張虎、樂綝亦引兵殺來接應 。馬岱軍少,不敢追趕。司馬懿父子與張虎、樂綝合兵一處,同歸 渭南大寨-----不想寨柵已被蜀兵奪了。郭淮、孫禮正在浮橋上 與蜀兵接戰。司馬懿等引兵殺到,蜀兵退去。懿燒斷浮橋,據住北 岸。 且說魏兵在祁山攻打蜀寨,聽知司馬懿大敗,失了渭南營寨,軍 心慌亂;急退時,四面蜀兵衝殺將來,魏兵大敗,十傷八九,死者無 數,餘眾奔過渭北逃生。孔明在山上見魏延誘司馬懿入谷,一霎時 火光大起,心中甚喜:以為司馬懿此番必死。不期天降大雨,火不 能著,哨馬報說司馬懿父子俱逃去了。孔明歎曰: c【謀事在人, 成事在天】。不可強也!d後人有詩歎曰:谷口風狂烈燄飄,何期驟 雨降青霄。武侯妙計如能就,安得山河屬晉朝野!註解洧磻簋讕*- ----形容枯柴著火的聲音。卻說司馬懿在渭北寨內傳令曰: c渭 南寨柵,今已失了。諸將如再言出戰者斬。d眾將聽令,據守不出 。郭淮入告曰: c近日孔明引兵巡哨,必將擇地安營。d懿曰: c孔 明若出武功,依出而東,我等皆危矣,若出渭南,西止五丈原,方無 事也。d令人探之,回報果屯五丈原。司馬懿以手加額曰: c大魏 皇帝之洪福也!d遂令諸將堅守忽出,彼久必自變。 且說孔明自引一軍屯於五丈原,累今人搦戰,魏兵不出。孔明乃 取巾幗并婦人縞素之服,盛於大盒之內,修書一封,遣人送至魏寨 。諸將不敢隱蔽,引來使入見司馬懿。懿對眾吞盒視之,內有巾幗 婦人之衣,并書一封。懿拆視其書。略云:c仲達既為大將,統領中 原之眾,不思披堅執銳,以決雌雄,乃甘窟守土巢,謹避刀箭:與婦 人又何異哉!今遣人送巾幗素衣至:如不出戰,可再拜而受之。倘 恥心未泯猶有男子胸襟,早與批回,依期卦敵。d 司馬懿看畢,心中大怒------乃佯笑曰: c孔明視我為婦人耶? d即受之,令重待來使。懿問日: c孔明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?d使 者曰: c丞相夙興夜寐,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。所啖之食,日不過 數升。d懿顧謂諸將曰: c孔明食少事煩,其能久乎!d使者辭去,回 到五丈原,見了孔明,具說: c司馬懿受了巾幗女衣,看了書札,並 不嗔札,並不嗔怒, 只問丞相寢食及事之煩簡,絕不提起軍旅之事 。某如此應對,彼言:【食少事煩,豈能長久?】d孔明歎曰: c彼深 知我也!d主簿楊顒曰: c某見丞相常自校簿書,竊以為不必:夫為 治有體,上下不可相侵。譬之治家之道,必使僕耕,婢曲爨,私業無 曠,所求皆足,其家立從容自在,高枕飲食而已。若皆身親其事,將 形疲神困,終無一成。豈其智之不如婢僕哉:失為家主之道也。是 故古人稱坐而論道,謂之三公;作而行之,謂之士大夫。昔丙吉憂 牛喘,而不問橫道死人;陳平不知錢穀之數,曰: �萓野D者𣏹C今 丞相親理細事,汗流終日,豈不勞乎,司馬懿之言,真至言也。d孔 明泣曰: c吾非不知:但受先帝託孤之重,惟恐他人不似我盡心也! d眾皆垂淚。自此孔明自覺神思不寧。諸將因此未敢進兵。 卻說魏將皆知孔明以巾幗女衣辱司馬懿,懿受之不戰。眾將盡 忿,入帳告曰:c我等皆大國名將,安忍受蜀人如此之辱?即請出戰, 以決雌雄。d懿曰:c吾非不敢出戰,而甘心受辱也:奈于子明詔,令 堅守無動。今若輕出,有違君命矣。d眾將俱忿怒不平。懿曰: c 汝等既要出戰,待我奏淮天子,同力赴敵,何如?d眾皆允諾。懿乃 寫表遣使,直至合淝軍前,奏聞魏主曹叡。叡拆表覽之。表略曰: e臣才簿任重,伏蒙明旨,今臣堅守不戰,以待蜀人之自敝;奈今諸 葛亮遺臣以巾幗,待臣如婦人,恥辱至甚!臣謹先達聖聰:旦夕將效 死一戰,以報朝廷之恩,以雪三軍之恥。臣不勝激切之至!f叡覽訖 ,乃謂多官曰: c司馬懿堅守不出,今何故又上表求戰?d衛尉辛毗 曰: c司馬懿本無戰心,必因諸葛亮恥辱,眾將忿怒之故,特上此表 ,欲更乞明旨,以遏諸將之心耳。d叡然其言,即令辛毗持節至渭北 寨傳諭,令勿出戰。司馬懿接詔入帳,辛毗宣諭曰: c如再有敢言 出戰者,即以違旨論。d眾將只得奉詔。懿暗謂辛毗曰: c公真知 我心也。d於是令軍中傳說:魏主命辛毗持節,傳諭司馬懿勿得出 戰。蜀將聞知此事,報與孔明。孔明笑曰: c此乃司馬懿安三軍之 法也。d姜維曰:c丞相何以知之?d孔明曰: c彼本無戰心;所以請 戰者,以示武於眾耳。豈不聞:窓N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。w有千里 而請戰者乎?此乃司馬懿因將士忿怒,故借曹叡之主,以制眾人。 今又播傳此言,欲懈我軍心也。d 正論間,忽報費褘到,孔明請入問之。褘曰: c魏主曹叡聞東吳 三路進兵,乃自引大軍至合淝,令滿寵、田豫、劉劭分兵三路迎敵 。滿寵設計盡燒東吳糧草戰具,吳兵多病。陸遜上表於吳王,約會 前後夾攻,不意齎表人中途被魏兵所獲:因此機關洩漏,吳兵無功 而還。d孔明聽知此信,長歎一聲,不覺昏倒於地:眾將急救,半晌 方甦。孔明歎曰: c吾心昏亂,舊病復發,恐不能生矣!d是夜孔明 扶病出帳,仰觀天文,十分驚慌:入帳謂姜維曰: c吾命在旦夕矣!d 維曰: c丞相何出此言?d孔明曰: c吾見三台星中,客星倍明,主 星幽隱,相輔列曜,其光昏暗:天象如此,吾命可知!d維曰: c天象 雖則如此,丞相何不用祈禳之法挽回之?d孔明曰: c吾素諳祈禳 之法,但未知天意如何。汝可引甲士四十九人,和執皂旗,穿皂衣, 環繞帳外;我自於帳中祈禳北斗。若七日內主燈不滅,吾壽可增一 紀;如燈滅,吾必死矣。閒雜人等。凡一應需用之物,只令二小童 搬運。d姜維領命,自去準備。時值八月中秋,是夜銀河耿耿,玉露 零零;旌旗不動,刁斗無聲。姜維在帳外引四十九人守護。孔明自 於帳中設香花祭物:地上分布七盞大燈,外布四十九盞小燈,內安 本命燈一盞。孔明拜祝曰: c亮生於亂世,甘老林泉;承昭烈皇帝 三顧之恩,託孤之重,不敢不竭犬馬之勞,誓討國賊。不意將星欲 墜,陽壽將終。謹書尺素,上告穹蒼:伏望天慈,俯垂鑒聽,曲延臣 算,使得上報君恩,下救民命,克復舊物,永延漢祀。非敢妄祈,實 由情切。d拜祝畢,就帳中俯伏待旦。次日,扶病理事,吐血不止-- ----日則計議軍機,夜則布罡踏斗。 卻說司馬懿在營中堅守,忽一夜仰觀天文,大喜,謂夏侯霸曰: c 吾見將星失位,孔明必然有病,不久便死。你可引一千軍去五丈原 哨探。若蜀人攘亂不出接戰,孔明必然患病矣。吾當乘勢擊之。d 霸引兵而去。孔明在帳中祈禳已及六夜,見主燈明亮,心中甚嘉。 姜維入帳,正見孔明披髮仗劍,踏罡步斗,壓鎮將星。忽聽得寨外 吶喊,方欲令人出問,魏延飛步入告曰: c魏兵至矣!d延腳步急,竟 將主燈撲滅。孔明棄劍而歎曰: c死生有命,不可得而禳也!d魏延 惶恐,伏地請罪;姜維忿怒,拔劍欲殺延。正是: 萬事不由人做主,一心難與命爭衡。 未知魏延性命如何,且看下文分解。 註解 郎g與夜寐------起早睡晚,比諭很勤奮的意思。 恕𡢞N憂牛喘,而不問橫道死入------丙吉,漢宣帝時的丞相 。春天出行,看見路上死傷的人, 他不管;看見牛喘,卻很關 心。人家問他原因,他說: c這時候,天氣還不太熱,牛不應喘; 惟恐天時不正,會影響收成。這是丞相的職務所在,我應當注意。d 秦砟ㄓㄙ噶叁B之數------陳平,西漢惠帝時的丞相。惠帝問他: c全國一年判決多少案件,收多少錢糧?d他說: c這此事可問主 管的部門,丞相只管群臣,不管這此事。 三國演義 Cont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