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一回
祭瀘水漢相班師 伐中原武侯上表
卻說魏主曹丕,在位七年,即蜀漢建興四年也。丕先納夫人甄氏,即袁紹次子袁 熙之婦,前破鄴城時所得。后生一子,名睿,字元仲,自幼聰明,丕甚愛之。后丕又 納安平廣宗人郭永之女為貴妃,甚有顏色﹔其父嘗曰:“吾女乃女中之王也。”故號 為“女王”。自丕納為貴妃,因甄夫人失寵,郭貴妃欲謀為后,卻與幸臣張韜商議。 時丕有疾,韜乃詐稱于甄夫人宮中掘得桐木偶人,上書天子年月日時,為魘鎮之事。 丕大怒,遂將甄夫人賜死,立郭貴妃為后。因無出,養曹睿為己子。雖甚愛之,不立 為嗣。睿年至十五歲,弓馬熟嫻。當年春二月,丕帶睿出獵。行于山塢之間,趕出子 母二鹿,丕一箭射倒母鹿,回觀小鹿馳于曹睿馬前。丕大呼曰:“吾兒何不射之?” 睿在馬上泣告曰:“陛下已殺其母,臣安忍復殺其子也。”丕聞之,擲弓于地曰:“ 吾兒真仁德之主也!”于是遂封睿為平原王。 夏五月,丕感寒疾,醫治不痊,乃召中軍大將軍曹真、鎮軍大將軍陳群、撫軍大 將軍司馬懿三人入寢宮。丕喚曹睿至,指謂曹真等曰:“今朕病已沉重,不能復生。 此子年幼,卿等三人可善輔之,勿負朕心。”三人皆告曰:“陛下和出此言?臣等愿 竭力以事陛下,至千秋萬歲。”丕曰:“今年許昌城門無故自崩,乃不詳之兆,朕故 自知必死也。”正言間,內侍奉征東大將軍曹休入宮問安。丕召入謂曰:“卿等皆國 家柱石之臣也,若能同心輔朕之子,朕死亦瞑目矣!”言訖,墮淚而薨。時年四十歲 ,在位七年。于是曹真、陳群、司馬懿、曹休等,一面舉哀,一面擁立曹睿為大魏皇 帝。謚父丕為文皇帝,謚母甄氏為文昭皇后。封鐘繇為太傅,曹真為大將軍,曹休為 大司馬,華歆為太尉,王朗為司徒,陳群為司空,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。其余文武官 僚,各各封贈。大赦天下。時雍、涼二州缺人守把,司馬懿上表乞守西涼等處。曹睿 從之,遂封懿提督雍、涼等處兵馬。領詔去訖。 早有細作飛報入川。孔明大驚曰:“曹丕已死,孺子曹睿即位,余皆不足慮:司 馬懿深有謀略,今督雍、涼兵馬,倘訓練成時,必為蜀中之大患。不如先起兵伐之。 ”參軍馬謖曰:“今丞相平南方回,軍馬疲敝,只宜存恤,豈可復遠征?某有一計, 使司馬懿死于曹睿之手,未知丞相鈞意允否?”孔明問是何計,馬謖曰:“司馬懿雖 是魏國大臣,曹睿素懷疑忌。何不密遣人往洛陽、鄴郡等處,布散流言,道此人欲反 ﹔更作司馬懿告示天下榜文,遍貼諸處:使曹睿心疑,必然殺此人也。”孔明從之, 即遣人密行此計去了。 卻說鄴城門上,忽一日見貼下告示一道。守門者揭了,來奏曹睿。睿觀之,其文 曰: 驃騎大將軍總領雍、涼等處兵馬事司馬懿,謹以信義布告天下: 昔太祖武皇帝,創立基業,本欲立陳思王子建為社稷主﹔不幸奸讒交 集,歲久潛龍。皇孫曹睿,素無德行,妄自屈尊,有負太祖之遺意。 今吾應天順人,克日興師,以慰萬民之望。告示到日,各宜歸命新君。 如不順者,當滅九族!先此告聞,想宜知悉。 曹睿覽畢,大驚失色,急問群臣。太尉華歆奏曰:“司馬懿上表乞守雍、涼,正為此 也。先時太祖武皇帝嘗謂臣曰:‘司馬懿鷹視狼顧,不可付以兵權﹔久必為國家大禍 。’今日反情已萌,可速誅之。”王朗奏曰:“司馬懿深明韜略,善曉兵機,素有大 志﹔若不早除,久必為禍。”睿乃降旨,欲興兵御駕親征。忽班部中閃出大將軍曹真 奏曰:“不可。文皇帝托孤于臣等數人,是知司馬仲達無異志也。今事未知真假,遽 爾加兵,乃逼之反耳。或者蜀、吳奸細行反間之計,使我君臣自亂,彼卻乘虛而擊, 未可知也。陛下幸察之。”睿曰:“司馬懿若果謀反,將奈何?”真曰:“如陛下心 疑,可仿漢高偽游云夢之計。御駕幸安邑,司馬懿必然來迎﹔觀其動靜,就車前擒之 ,可也。”睿從之,遂命曹真監國,親自領御林軍十萬,逕到安邑。 司馬懿不知其故,欲令天子知其威嚴,乃整兵馬,率甲士數萬來迎。近臣奏曰: “司馬懿果率兵十余萬,前來抗拒,實有反心矣。”睿慌命曹休先領兵迎之。司馬懿 見兵馬前來,只疑車駕親至,伏道而迎。曹休出曰:“仲達受先帝托孤之重,何故反 耶?”懿大驚失色,汗流遍體,乃問其故。休備言前事。懿曰:“此吳、蜀奸細反間 之計,欲使我君臣自相殘害,彼卻乘虛而襲。某當自見天子辨之。”遂急退了軍馬, 至睿車前俯伏泣奏曰:“臣受先帝托孤之重,安敢有異心?必是吳、蜀之奸計。臣請 提一旅之師,先破蜀,后伐吳,報先帝與陛下,以明臣心。”睿疑慮未決。華歆奏曰 :“不可付之兵權。可即罷歸田里。”睿依言,將司馬懿削職回鄉,命曹休總督雍、 涼軍馬。曹睿駕回洛陽。 卻說細作探知此事,報入川中。孔明聞之大喜曰:“吾欲伐魏久矣,奈有司馬懿 總雍、涼之兵。今既中計遭貶,吾有何憂!”次日,后主早朝,大會官僚,上《出師 表》一道。表曰: 臣亮言:先帝創業未半,而中道崩殂﹔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敝,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。然侍衛之臣,不懈于內﹔忠志之士,忘身于外 者:蓋追先帝之殊遇,欲報之于陛下也。誠宜開張聖聽,以光先帝遺 德,恢弘志士之氣﹔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義,以塞忠諫之路也。宮 中府中,俱為一體﹔陟罰臧否,不宜異同:若有作奸犯科,及為忠善 者,宜付有司,論其刑賞,以昭陛下平明之治﹔不宜偏私,使內外異 法也。侍中、侍郎郭攸之、費依、董允等,此皆良實,志慮忠純,是 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:愚以為宮中之事,事無大小,悉以咨之,然后 施行,必得裨補闕漏,有所廣益。將軍向寵,性行淑均,曉暢軍事, 試用之于昔日,先帝稱之曰“能”,是以眾議舉寵為督:愚以為營中 之事,事無大小,悉以咨之,必能使行陣和穆,優劣得所也。親賢臣, 遠小人,此先漢所以興隆也﹔親小人,遠賢臣,此后漢所以傾頹也。 先帝在時,每與臣論此事,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、靈也!侍中、尚書、 長史、參軍,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,愿陛下親之、信之,則漢室之隆, 可計日而待也。 臣本布衣,躬耕南陽,苟全性命于亂世,不求聞達于諸侯。先帝 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顧臣于草廬之中,諮臣以當世之事,由是 感激,遂許先帝以驅馳。后值傾覆,受任于敗軍之際,奉命于危難之 間:爾來二十有一年矣。先帝知臣謹慎,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。受命 以來,夙夜憂慮,恐付托不效,以傷先帝之明﹔故五月渡瀘,深入不 毛。今南方已定,甲兵已足,當獎帥三軍,北定中原,庶竭駑鈍,攘 除奸凶,興復漢室,還于舊都: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。 至于斟酌損益,進盡忠言,則攸之、依、允等之任也。愿陛下托臣以 討賊興復之效,不效則治臣之罪,以告先帝之靈﹔若無興復之言,則 責攸之、依、允等之咎,以彰其慢。陛下亦宜自謀,以諮諏善道,察 納雅言,深追先帝遺詔。臣不勝受恩感激!今當遠離,臨表涕泣,不 知所云。 后主覽表曰:“相父南征,遠涉艱難﹔方始回都,坐未安席﹔今又欲北征,恐勞 神思。”孔明曰:“臣受先帝托孤之重,夙夜未嘗有怠。今南方已平,可無內顧之憂 ﹔不就此時討賊,恢復中原,更待何時?”忽班部中太史譙周出奏曰:“臣夜觀天象 ,北方旺氣正盛,星曜倍明,未可圖也。”乃顧孔明曰:“丞相深明天文,何故強為 ?”孔明曰:“天道變易不常,豈可拘執?吾今且駐軍馬于漢中,觀其動靜而后行。 ”譙周苦諫不從。于是孔明乃留郭攸之、董允、費□【音“衣”,字形左“示”右“ 韋”﹔后以“依”替之】等為侍中,總攝宮中之事。又留向寵為大將,總督御林軍馬 ﹔蔣琬為參軍﹔張裔為長史,掌丞相府事﹔杜瓊為諫議大臣﹔杜微、楊洪為尚書﹔孟 光、來敏為祭酒﹔尹默、李撰為博士﹔郗正、費詩為秘書﹔譙周為太史:內外文武官 僚一百余員,同理蜀中之事。 孔明受詔歸府,喚諸將聽令:前督部──鎮北將軍、領丞相司馬、涼州刺史、都 亭侯魏延﹔前軍都督──領伏風太守張翼﹔牙門將──裨將軍王平﹔后軍領兵使── 安漢將軍、領建寧太守李恢,副將──定遠將軍、領漢中太守呂義﹔兼管運糧左軍領 兵使──平北將軍、陳倉侯馬岱,副將──飛衛將軍廖化﹔右軍領兵使──奮威將軍 、博陽亭侯馬忠,撫戎將軍、關內侯張嶷﹔行中將軍──車騎大將軍都鄉侯劉琰﹔中 監軍──楊武將軍鄧芝﹔中參軍──安遠將軍馬謖﹔前將軍──都亭侯袁琳﹔左將軍 ──高陽侯吳懿﹔右將軍──玄都侯高翔﹔后將軍──安樂侯吳班﹔領長史──綏遠 將軍楊儀﹔前將軍──征南將軍劉巴﹔前護軍──偏將軍、漢城亭侯許允﹔左護軍─ ─篤信中郎將丁咸﹔右護軍──偏將軍劉敏﹔后護軍──典軍中郎將官雍﹔行參軍─ ─昭武中郎將胡濟﹔行參軍──諫議將軍閻晏﹔行參軍──偏將軍爨習﹔行參軍── 裨將軍杜義,武略中郎將杜祺,綏戎都尉盛教﹔從事──武略中郎將樊岐﹔典軍書記 ──樊建﹔丞相令史──董厥﹔賬前左護衛使──龍驤將軍關興﹔右護衛使──虎翼 將軍張苞。──以上一應官員,都隨著平北大都督、丞相、武鄉侯、領益州牧、知內 外事諸葛亮。分撥已定,又檄李嚴等守川口以拒東吳。選定建興五年春三月丙寅日, 出師伐魏。忽賬下一老將,厲聲而進曰:“我雖年邁,尚有廉頗之勇,馬援之雄。此 二古人皆不服老,何故不用我耶?”眾視之,乃趙云也。孔明曰:“吾自平南回都, 馬孟起病故,吾甚惜之,以為折一臂也。今將軍年紀以高,倘稍有參差,動搖一世英 名,減卻蜀中銳氣。”云厲聲曰:“吾自隨先帝以來,臨陣不退,遇敵則先。大丈夫 得死于疆場者,幸也,吾何恨焉?愿為前部先鋒!”孔明再三苦勸不住。云曰:“如 不教我為先鋒,就撞死于階下!”孔明曰:“將軍既要為先鋒,須得一人同去──” 言未盡,一人應曰:“某雖不才,愿助老將軍先引一軍前去破敵。”孔明視之,乃鄧 芝也。孔明大喜,即撥精兵五千,副將十員,隨趙云、鄧芝去訖。孔明出師,后主引 百官送于北門外十里。孔明辭了后主,旌旗蔽野,戈戟如林,率軍望漢中迤邐進發。 卻說邊庭探知此事,報入洛陽。是日曹睿設朝,近臣奏曰:“邊官報稱:諸葛亮 率領大兵三十余萬,出屯漢中,令趙云、鄧芝為前部先鋒,引兵入境。”睿大驚,問 群臣曰:“誰可為將,以退蜀兵?”忽一人應聲而出曰:“臣父死于漢中,切齒之恨 ,未嘗得報。今蜀兵犯境,臣愿引本部猛將,更乞陛下賜關西之兵,前往破蜀:上為 國家效力,下報父仇,臣萬死不恨!”眾視之,乃夏侯淵之子夏侯□【音“茂”,字 形左“木”中“矛”右“木”﹔后以“懋”替之】也。懋字子休﹔其性最急,又最吝 ﹔自幼嗣與夏侯敦為子。后夏侯淵為黃忠所斬,曹操憐之,以女清河公主招懋為附馬 ,因此朝中欽敬。雖掌兵權,未嘗臨陣。當時自請出征,曹睿即命為大都督,調關西 諸路軍馬前去迎敵。司徒王朗諫曰:“不可。夏侯駙馬素不曾經戰,今付以大任,非 其所宜。更兼諸葛亮足智多謀,深通韜略,不可輕敵。”夏侯懋叱曰:“司徒莫非結 連諸葛亮,欲為內應耶?吾自幼從父學習韜略,深通兵法。汝何欺我年幼?吾若不生 擒諸葛亮,誓不回見天子!”王朗等皆不敢言。夏侯懋辭了魏主,星夜到長安,調關 西諸路軍馬二十余萬,來敵孔明。正是:欲秉白旄麾將士,卻教黃吻掌兵權。未知勝 負如何,且看下文分解。 三國演義 Contents